29.1.22

新年新希望?


突然發現前兩天有封來自出版社的未讀 email,差點想撞牆:如此重要的電郵為何竟然現在才看到?🤦🏻‍♀️🤦🏻‍♀️🤦🏻‍♀️

雖然只是初步約談,但這種機會已十分難得,而且對方還是青馬文化耶!!!

記得我在分享會上講過,機會除了是留給有準備的人,同時也是留給願意踏出第一步的人。過去一年將時間主力投放在電子平台上創作,希望做好熱身準備,目前手上已有數個完整作品,創作亦已進入狀態,若當真再有機會挑戰實體書,相信自己會有足夠能力應付。

無論會面結果如何,也會珍惜這次機會。

24.1.22

No free will

(針後沒出現心跳加速,沒有暈眩心悸,CU工作人員很有禮)

人有自由選擇自由意志嗎?這是個可以寫一篇論文的題目。

我只知道香港人沒有。

政府的確沒有立例規定所有市民必須打疫苗,但當大部分場地和設施都拒絕讓未打針的人進入,我們還有選擇可言嗎?一切,不過語言偽術而已。

如果單為吃飯,我可以放棄堂食(全香港人都經歷過沒有堂食的日子,沒甚麼大不了),奈何我的工作必須進出酒店食肆,修訂規例後,被拒門外就連工作也無法完成,只好屈服。

早就預言:當妥協的人愈來愈多,堅持的人將成為小眾,選擇將會逐步收窄,最終餘下的人再沒有生存空間。

我反對的不是疫苗本身(假如有足夠和透明的數據支持疫苗有效),而是沒有選擇權利這回事。

22.1.22

大掃除


是日大掃除,狠狠將舊書櫃棄掉(書放太多層板被壓彎,幾近倒塌)(╯°Д°)╯ ┻━┻ 

木書櫃受力有限,這次換成不鏽鋼層架,希望不會再倒塌吧🙈

部分大學課本嚴重受潮發霉不得不扔掉,可惜是可惜,但說實在的我也不認為自己還會拿出課本來翻😅

之前擠到一角的獎座獎牌終於可以重見天日,還有數隻獎盃因當時沒位置擺放,連盒也沒拆,隨手便塞進某個抽屜深處,希望這個週末大掃除可以把它們全數拯救出來吧😆😆😆

右手傷患似有好轉,可惜第五波爆疫,射箭場全面關閉,即使傷患痊癒亦無法練習😢

21.1.22

Manners Maketh Man


和文友聊起剛寫好小說的新一章有大學迎新營的場景,突然好想回母校逛逛順道實地取材。不過於政治和防疫政策,現在校友回校很麻煩。

說著說著,談及晨興、善衡、敬文幾家「新」書院的全宿共膳制,終於有定期的 high table dinner🥂🍽

文友笑指場面像 Harry Potter,但我更傾向相信是 J. K. Rowling 參考了大學 high table dinner 寫成那個場景吧,畢竟 high table dinner 這個傳統已經存在很多很多年了,學生必須穿上校袍非常正式地進餐。

其實我頗意外 CU 雖然是全港唯一一間依照外國行書院制的大學,但竟然沒有 high table dinner 的傳統。不過 CU 一向出名「頹」,實在很難想像 CU 學生穿起校袍恤衫打領帶吃晚飯。應該說除了 BBA 外,恐怕沒有多少 CU 學生有領帶吧🤣🤣🤣

小時候不懂欣賞,認為 high table dinner 很造作(營造貴族感覺),出來社會工作後方明白背後的意義。外國的傳統寄宿名校會借這些傳統,培養學生自小習慣 formal dining、在餐桌上交流打關係,將來畢業後就更容易融入上流社會。

因工作關係,經常出入高級餐廳和五星級酒店,的確發現那管行家全都大學畢業,當中許多卻不會餐桌禮儀。最過分是出入馬會餐廳或半島酒店,竟然無視 dress code 穿球衣牛仔褲,既不尊重場合,也失禮自己;和跨國企業 CEO 吃商務飯,穿正式一點是應有的莊重、基本的禮貌。


大學的 high table dinner,正正就是為了讓學生習慣莊重,那麼將來面對大場面也不會失禮自己、失禮母校。

誠然,並非人人也能出身富貴之家,自小受貴族式教育。但禮儀,是可以修回來的。

小時候看《Pretty Woman》,意識到原來不會餐桌禮儀出入高級場所很易失禮於人,甚至被員工恥笑,自此引以為鑑😅

學習餐桌禮儀不為攀炎附勢,而是不想讓自己失禮人前,同時也是尊重場合和尊重工作的表現。

不必去到皇室禮儀的程度,一般 table manner Youtube 也有大量影片教學。 學會基本工可能只須十分鐘。學不難,但習慣則需要時間,畢竟餐桌禮儀不止於餐具運用、用膳後刀叉擺放的位置與角度、離席時餐巾如何擺放,還有背要坐直、elbows off the table 這些細微習慣,一時三刻很難全部改過來的。

一個人的行為舉止,多少會透露出他的修養內涵。修養內涵與家底沒有必然關係,重點在於是否願意學習。

Manners maketh man,見微知著,態度決定高度。


19.1.22

說好的減產呢?


明明說好今年要減產,讓自己有足夠空間沉澱、思考、休息,專注寫好手上的故事,結果多寫散文的目標達到了,減產卻明顯失敗🙈

有一種享受,需要騰出時間調適心情;

有一種生活,需要放慢腳步真切感受;

有一種戀愛,需要停下腳步回首細味。


看來真的要好好計劃一下如何在減產與生產之間取得平衡。

16.1.22

新坑預告



像貓這種 deadline fighter,總是戒不掉拖到最後一刻才肯寫稿的惡習😂😂😂

那麼死線之前的時間在做甚麼?不想寫稿、認為尚有時間可以晚點再寫……結果這期間便做些有的沒的鬆弛神經(有不鬆弛過嗎?):追劇、聊天、讀新聞、玩IG,甚至弄小說封面,然後說服自己最少這是寫作相關的🙈🤣

結果今天弄完一個接一個。

改編自《神選之人的邀請函》的實境解謎劇場《謎霧環山:巴卡羅的繼承者》,於去年12月底正式落幕,委託人表示一月會公開原著故事,所以我亦打算在2月開始連載,現在先準備封面也很合理吧(繼續努力說服自己🙈


《見習女巫@無頭郵件部》是N年前簽約花千樹時交給出版社的小說大綱,已過稿,結果卻因升讀碩士後遲遲未動筆,逾萬字大綱封塵多時,不寫白不寫。

不過先填好手頭上的坑再說🙈

15.1.22

能力與態度

不時見有作者討論錯別字或標點的問題,有部分人認為標點只要自己喜歡就好,錯別字避免不了,讀者看得明白便不成問題啦!

我白眼都要翻到月球背面了🙄

標點用錯了就是用錯了,甚麼覺得3個點的省略號比6個點方便、「~」可以加強語氣、句末不加句號、開引號前面沒有任何標點也沒相干啦……這純屬作者的個人意願、自我感覺良好,諸多藉口文過飾非也不代表讀者或小學國文老師就會認同。

標點直接影響到閱讀體驗,自欺欺人說沒所謂,其實是對讀者的一種不尊重。

有人認為寫小說有錯別字也無所謂,能表達意思就好,反正讀者看的是故事而非正字。

🙄🙄🙄🙄🙄🙄🙄🙄🙄🙄

我認同錯別字無可避免,我自己也經常腦殘眼殘,將「不認為」打成「不認」、「下意識」打作「下識」。校對3次,仍會自動腦補哪個不存在的字,看不出錯字來。

這是作者自我校對的盲點,確實避免不來。

但無可避免並不等同「無所謂」,我會不斷校對,要求盡可能不出現錯別字,因為寫文章或小說避免寫錯字是最最基本的要求。

認為寫錯字沒所謂的人,對自己無要求之餘,還覺得讀者也不可以有要求,到底有沒有尊重過寫作這件事?這已經不是有沒有錯別字的問題,而是創作態度的問題。

作為一個寫作人,尊重創作和讀者是最基本的。可以出錯,但不可以沒所謂。

我修文遇到以前出版的小說有錯字,會覺得有愧讀者,因為那始終是一件商品。認為商品即使出錯也沒所謂的,豈非黑心商人?

對文筆沒要求、對文字沒要求、對標點也沒要求的人,自然也沒有資格要求得到別人的尊重。


14.1.22

坑,全部都是坑


自從上月底提出散文 IG crossover 的點子,這2~3星期內已完成了8篇散文,效率比平日高出兩倍不止🤩

能夠增產當然開心,過往寫散文最頭痛的便是找題材,如今很多時由別的作者出題,我按題目寫便可以了,省事得很 😂 不過感覺還是有點過於密集,接下來還是要挑一下題目再寫,不再湊熱鬧了。

昨晚有讀友問起出版社的二三事,其實只要是文圈的人我都很樂意回答的。畢竟作為業界的金字塔底層,如果作者也不互相扶持的話,創作這條路真的不知道要如何走下去。所以,如果我的經驗能讓大家抓到一點頭緒(雖然未必有參考價值),我是很樂意分享的。

之前已有文友建議過我寫出版Q&A,那麼往後有人問便不用再答一次,我亦有此打算。讓我先整理一下資料,原來初出道時寫過很多文學雜誌,有些沒翻出來我都忘了曾經供過稿出過合著😱 也不曉得搬屋時收到哪裡去了(很可能在床底還未開箱)。組織好以後再寫吧,Q&A就把大家的問題和我的回應直接搬過去,再潤飾一下便可以了,多方便(aka 懶) 🤣🤣🤣

12.1.22

散文 Vs 故事

近日和不少作者合寫散文,正好有文友提出疑問:到底該如何定義散文?散文和故事的分別又是甚麼?

可能自小受報章專欄,尤其是《蘋果》作家如李碧華、鍾偉民等專欄的薰陶,感覺散文多是借一事件來抒發己見,或帶出某個訊息,或強調/反駁某種論調,或黑色幽默,或影射譏諷。

那些沒有核心思想、無法傳遞任何訊息的文章,還有那些只停留在訴說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,不附帶任何精闢獨到的見解,即使再現實貼地,在我看來也只屬日記故事一類,不算散文。

不過若站在文學角度,魯迅、朱自清那些即使描寫日常瑣事也能昇華至文學層面,這又是另一個分野,自問還沒到那個高度,恕不作評。

未知大家眼中的散文和故事又有甚麼分別?

11.1.22

欲速則不達

受到蕉園小編啟發,近期開始與其他作者寫 IG 合作文。

原意除能互相宣傳,更因為去年埋首寫故事而忽略了散文,希望今年能有動力和靈感多寫一點。將這構思帶到《十辭星海》寫作團隊,成員皆十分雀躍,就連本來因工作忙碌而沉寂一時的也決定加入。

《十辭星海》匯聚了一群有水準的作者,小說方面各有特色各自各精彩,但散文則似乎較少涉獵,能有契機讓大家嘗試寫寫散文,似乎再理想不過。

大家非常積極踴躍出題,我當然喜聞樂見,奈何我忽略了一個問題:

由於是合作文,大家需要選一個時間同時發文,然而寫作進度有別,難免有作者為了追趕進度而忘了好好咀嚼消化,又或是為了追求「量」而犧牲「質」。

有寫作經驗的就知道,同樣一篇單元故事,500字的比5000字更難寫。要在有限字數之內組織完整的故事結構,起承轉合兼帶出故事訊息絕非易事,文字必須十分精煉。

IG 散文寥寥數百字,要條理分明地借事件或傳達訊息,或宣揚論調,或冷嘲熱諷,就必須把文字濃縮成精華才能擲地有聲。

所以就提醒:千萬不要為了怕落單或為了跟上大隊而犧牲質,寫散文「質」比「量」更重要。

寫作是無法一蹴而就的,我也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如何去蕪存菁,努力去除文章的沙石,這些都必須經過反復練習和時間的歷練。

共勉之。

10.1.22

逼上梁山?


最近和一群作者在玩散文 IG crossover,十三郎突然給我出題《我的貓對我說了一個故事》。

思前想後,一直想不到如何將這題目扭成一篇散文😰 畢竟散文不比小說可以天馬行空,發揮想像力之餘必須現實貼地,否則就要變成故事了……可是現實裡貓根本不會說話呀!

終於嘗到被催稿的滋味,於是半夜裡匆匆把故事趕出來。

對,最終還是寫成了「故事」,後來十三竟然告訴我他寫的也是故事而非散文(感覺被騙🤦🏻‍♀️

這次的場景設在刺青店,現在和過去以一句打丁語串連起來:in perpetuum et unum diem (forever and a day).

拉丁語在大學唸文學時有學過一些,早就雙手奉還給教授了。這種被稱為 dead language 的語言用起來很不便,卻自有其非凡魅力,是以筆下故事偶爾會出現拉丁語的影蹤。